笔趣阁
笔趣阁 > 装绅弄鬼 > 第一百七十五章通灵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一百七十五章通灵王

  装绅弄鬼

第一百七十五章通灵王


过了一会,那杯水中升起一股白烟。


幻化成一大团看不出形状的东西,悬在屋顶。


守望禅师跪下说:”恩师!”白烟中缓缓传来很低沉地声音:”小望?”


“恩师!”守望禅师激动得热泪盈眶:”我终于把你请来了。”


闻讯而来的于祖佳的部下惊得目瞪口呆,几乎要高呼“这不科学”了,石苓人撇撇嘴,“不过是碟仙、扶鸾之类吧。”


“他们是什么人?”白烟人性化的问。


看的出白烟在减少变淡。”他们是卸岭门的对头,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。”


“真是不自量力!小望,你忘了恩师给你说的话啦?”


“恩师,可是他们的人受伤,血都变绿了。


你给看看怎么回事呵!”一阵沉默!”恩师!恩师?”


“拿着这个,到赣南龙虎山找张家人,也许能找到你要的答案。”白烟已经变得很淡了,最后好象变成一个白纸样的东西,慢慢飘下来。


守望禅师接住了,是一张贝叶经。


等守望禅师看清楚那张贝叶经后……烟云也飘散了。


于祖佳和石苓人对看一眼,于祖佳正想问:是否结束了。


突然,中间那杯水”嘭”地崩开来,牟尼珠被弹出来!


”恩师!”守望禅师眼睁睁看着牟尼珠弹到天花板上,又落下来,着急无比快到地面时,于祖佳敏捷地接住了。


守望禅师一把抢过来,对着牟尼珠不停问:”恩师你没事呵?到底怎么会事?”石苓人和于祖佳机警地注视着四周。


什么也没有。


”怎么回事?”于祖佳问守望禅师。”我不知道!从没有过的事!我担心恩师的魂魄出事了。”守望禅师都有点哭腔了。


他们沉默。


石苓人貌似安慰的说:“老和尚,你没想过,这不是你师傅吗?这是……扶鸾啊!”在搜索引擎出现之前,人们探索未知的方法有很多种,比如占梦、星象、术数、风水等等。其中体现中国特色而又最具互动色彩的,大概要算扶乩:又称扶箕、抬箕、扶鸾、挥鸾、降笔、请仙、卜紫姑、架乩等等。


扶乩来源于古代占卜问神之术。夏商周的人们有了疑难,就通过龟卜、蓍筮向神祈禳,请求神灵指示,预测吉凶,再根据神的指示去办事。在扶乩中,需要有人扮演被神明附身的角色,这种人被为鸾生或乩身。神明会附身在鸾生身上,写出一些字迹,以传达神明的想法。信徒通过这种方式,与神灵沟通,以了解神灵的意思。西汉以后,产生了大量的谶纬书,丹道法师们承袭其技,扶乩降笔,依托神灵造作的丹丹经书,在魏晋时期开始大量涌现。


东晋哀帝年间,江东一带天师道盛行,时任护军长史的许谧举荐能够通神的杨羲,到会稽王司马昱府上做事,许氏世代信封天师道,他们在京都建业设立乩坛,许谧为坛主,杨羲为乩手兼纪录人,因为司马昱后为晋文帝,最初的丹道《上清真经》31卷,就这样出自他们扶乩之手,但后世多疑他们假托神明自己造作。至北周武帝天和年间时,有一位叫王灵期的道徒通过扶乩,增修《上清经》达到186卷,其中127卷已经印行,成为丹道上清派的基苯教义,可见丹道历史上扶乩活动之盛。


通常扶鸾得到结果,都是极为古典的诗词或文章,占卜者声称那些讯息由神灵发出。一般来说,丹经的撰写,或与神仙的问答都常采取此法,箕本身并不是神仙;神仙依附在箕上,它才这么嚣张。神仙为什么不下来亲自写呵?也有一套说法:大意是神仙们觉得尘世太过污浊,整天吸风饮露的大仙们,只要接近俗人,就像贾宝玉看到男人一样,“便觉浊臭不堪”,怎么可能抓起凡人污秽的笔,写下凡人使用的污秽的字呵?脏了自己的手倒是小事,意识受到了污染,那才难以忍受。


按照石苓人推测,守望禅师请师傅现身,实际上是不自觉的扶乩,以老和尚的本事,懂得一些近景魔术不奇怪,至于那张贝叶经,其实是扶褉的结果。通常的扶乩要准备带有细沙的木盘,没有细沙,可用灰土代替。乩笔插在一个筲箕上,有的地区是用一个竹圈或铁圈,圈上固定一支乩笔。扶乩时,乩人拿着乩笔不停地在沙盘上写字,口中念某某神灵附降在身。术士则制以丁字形木架,其直端顶部悬锥下垂。架放在沙盘上,由两人各以食指分扶横木两端,依法请神,木架的下垂部分即在沙上画成文字,作为神的启示,或与人唱和,或示人吉凶,或与人处方。


最早的箕仙是个叫“紫姑”的女人。旧时民间常于农历正月十五夜迎紫姑扶乩。传说紫姑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妾,因为正房嫉妒,将她虐待致死,后来成鬼再成仙,经常通过扶箕显灵。紫姑的地位虽然不高,但在神仙界享有盛誉,显灵事迹极多。她基本上为乡下人信奉,庄稼人经常请教点农事方面的问题,像什么时候栽种、收割一类的。宋代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中有”近岁迎紫姑仙者极多”,而宋代洪迈《夷坚志》则详细描述了扶箕的情形。南宋陆游在《箕卜》诗中也有对”扶乩迎请紫姑神”境况的描述。


许多人就是把筷子插在簸箕上,悬挂起来,卜筮的人扶着摇动的箕,筷子就在下面的沙盘上乱划。扶箕的人根据筷子在沙盘上划出的形状来猜测、判断所问事情的吉凶,后来逐渐发展为筷子直接写出判词,大家记录下来就可以了。还有的不用筷子和沙盘,直接用笔和纸,甚至有时碰上箕仙精神特别亢奋,笔就会自己蹦起来在墙上写。譬如守望禅师这样子,这样就更方便了。


说起来还是文人厉害。随着扶箕的影响逐渐扩大,读书人眼看民间的“小传统”要盖过精英阶层的“大传统”,马上采取拿来主义,把扶箕技术全部收编。他们的理由很充分:“你们这些乡下泥腿子,懂什么扶箕请仙。泥腿子放下锄头就敢请仙,也不知道洗个手、点柱香先!再说,凭你们的文墨水平,箕仙写的字能认识吗?像我们这些进过学、中过举的读书人,跟神仙寒暄、诗词唱和,何等风雅,你们那点锄草、施肥的破事,也好意思去麻烦神仙。神仙有必要这么贱格,成天跟你们讨论形而下的问题吗?”


客观地看,乡下人也确实没心思在扶箕上花工夫,那玩意儿晃来晃去的多急人,像农事、天气之类的,翻翻皇历要快捷明白得多。而读书人扶箕,更看中的是可以“时时勤拂拭”,一有问题可以随时请教,不必像托梦之类的没点因头,多少有点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的感觉。而且与箕仙相互切磋交流,也增强了预测的互动效果。读书人中开始兴起扶箕,大概始于宋朝,到明清时达到鼎盛。有学问的人扶箕,当然不会像乡下人那样没有品位,他们主要询问的是科举考题、功名前程、生死寿夭之类关乎自己命运的大问题。


其实,天气、收成同样也是关乎农民的大问题,只是文人们向来不在乎这些。宋、元、明、清,占卜扶乩之风愈盛,对唐宋以后的读书人来说,一生的命运基本寄托在一场科举考试上,所以找箕仙打听考题的最多在读书人眼里,这不算作弊,而是仙缘。宋代民间流行扶乩,以文为盛。陆游在《箕卜》诗描述说:”孟春百草灵,古俗迎紫姑。厨中取竹箕,冒以妇裙襦。竖子夹相持,插笔祝其书。俄若有物评,对不顺臾,岂必考中否,一笑聊相娱。”陆游以扶乩作为娱乐,一笑了之。扶乩的兴起与科举有关,读书人
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

临考前心中空虚,就以扶乩祈求神示,陆游在诗中说的”岂必考中否”就是预测科举事。


箕仙当然不知道考题,但是儒生们会根据蛛丝马迹来猜,练习脑筋急转弯。比如在康熙年间,一群举人扶箕请神仙透露点题目,箕仙说:“不知。”众人再烧香磕头,说:“我们对您一向敬重,逢年过节也没少给您孝敬吃喝,请您务必给点暗示。”箕仙又写道:“不知,不知,又不知。”众人想,这箕仙也实在倔得差劲,算了。结果到考试时,题目是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”。众人恍然大悟,原来神仙早就给了提示,全怪自己猜谜的本事太烂,只好和金榜题名擦肩而过。箕仙总是像这样,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,读书人又非要在扶箕这棵树上吊死,因此通过扶箕询问试题逐渐演变成猜谜游戏。古代的灯谜中有不少以《四书》中的文句为谜底,多半和扶箕有点联系。


当然无论科举考试怎么僵化,毕竟还需要多准备准备,至少先得弄点模拟复习题做做。如果死心塌地一味求箕仙指示,反而会被箕仙捉弄。毕竟扶箕流传广泛,请来的神仙也没有什么定数,吕洞宾、何仙姑这样的神仙固然经常出现,岳飞、关羽、史可法这样的忠义之士也可以成仙显灵,一些假冒蓬莱仙子之类的杂牌军也会光临,甚至连吊死鬼也能偶尔客串一把。到后来,几乎阿猫阿狗都敢号称箕仙,闪亮登场了。曾有一大帮穷秀才扶箕请仙,结果箕笔写道:“吕洞宾到,你们想请教点什么?”众人大喜,吕纯阳道行高深,问他老人家准没错,于是纷纷跪倒磕头,请问功名。箕仙道:“多磨点墨。”众人急忙磨了两大杯墨,箕仙又写:“大家把墨分喝了,听我判断。”众人喝完,箕仙写道:“平时不读书,临时吃墨水;吾非吕祖师,前村赵酒鬼。”


还有一位扶箕请仙,请来的神仙自称是李白,大家说好啊,李太白号称诗仙,今儿大驾光临,非请他作首诗不可。仙人毫不客气,说给个题目吧。大家正好看到有一只猫,就说咏猫吧,为了增加难度,还限定必须用九、韭、酒三个字作韵脚,箕仙倒也不含糊,只见筷子在沙盘上刷刷乱动,片刻写成。众人一看诗是这样的:猫形似虎十**,吃尽鱼虾不吃韭。只因捕鼠太猖狂,翻倒床头一壶酒。整个一打油诗的水平,这李白的真假就不必多说了。


又有一位姓吴的人家扶箕请仙,来的神仙自称是王重阳的得意弟子长春子丘处机,一个客人问道:“《西游记》真是您写的吗?是讲炼金丹秘诀的吗?”箕仙说是。客人又问:“您的书是元初写的,为什么里面写的祭赛国、朱紫国、灭法国,都用的是明朝制度呵?”箕仙忽然不动了,再问也不回答,原来已经逃走了。其实,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确实写过一本游记《西游记》,但与吴承恩的游记》完全不同,可当时人们都认定丘处机是者。客人读书比较仔细,看出了情节与元代的情形有差异。号称“丘处机”的箕仙也肯定是假冒的,否则,怎么连自己弟子的大作都不清楚呵?


因为请来的神仙太过杂乱,又经常戏弄请神的人,所以有时人们对箕仙也就不太尊敬了,碰到女神仙,甚至还要问些敏感问题,大吃其豆腐。有一个人请箕仙,请来了精于卜筮的何仙姑。一个小崽子嘴快,脱口问道:“吕洞宾先生也在吗?”在传说中,吕洞宾和何仙姑是有点关系纠葛的,仙姑也没翻脸,还题了一首诗:开口何须问洞宾,洞宾与我却无情。是非吹入凡人耳,万丈长河洗不清。意思是说,我和吕洞宾其实是清白的,就是你们这些俗人乱造谣,弄得我绯闻缠身。


甚至扶乩术受到上位者青睐,成为党争权斗工具。明宪宗时,李孜省为了拉拢势力,通过乩仙说江西人赤心报国,启用了一大批亲信,顾王工以扶乩累官至太常少卿。此后扶乩术用于官场上的明争暗斗。嘉靖皇帝特别爱好扶乩,据《明史·世宗纪》载,嘉靖二十四年七月,他”于禁中筑乩仙台,间用其言决威福”。对于这种”焚修、斋醮之事”耗费巨大。据载:宫中每年要用黄蜡二十余万斤,白蜡十余万斤,香品数十万斤,以供皇家斋醮之用。而朝臣只能奉承,不能持任何异议。奸臣严嵩,以虔奉焚修”,遂”蒙异眷者二十年”,凡敢于进谏者,即其宗亲也将受到严厉惩处。


于是有人借此发难,《明史·蓝道行传》记载:蓝道行以扶乩术得幸,他为了搞垮政敌严嵩,”乩仙言嵩奸罪”,世宗于是遣放了严嵩。只不过和汉武帝时代的巫蛊之乱不同,严嵩也是精通此道,反过来就与道士田玉勾结,田玉擅长扶乩术,诬蓝道行,蓝道行下狱死。另一个大臣徐阶极力反对扶乩术,他对世宗说:”扶乩之术,惟中外交通,间有验者,否则茫然不知。今宫孽已失,仅非道行所致。且用此辈。孽未心消。小人无赖,宜治以法。”后来,世宗杀了田玉等人。


明朝俞如楫的《礼部志稿》载有马文升《复奏四事疏》:”宜令各该巡城监察御史及五城兵马司并锦衣卫巡捕官逐一搜访,但有扶乩祷圣驱雷唤雨捉鬼耳报,一切邪术人等及无名之人,俱限一月内尽逐出京。”更有某公在明朝崇祯皇帝时做谏官,曾经举行”扶乩”向伏魔大帝关羽求问自己的寿命,关羽判断他当死于某年某月某日。某公计算日期,已经不远了,因此常郁郁不乐。可是,到了他当死的那个日子,却安然无恙。


后来此人进入满清朝,官至九卿。一次遇上同僚家举行”扶乩”,当年在明朝告诉他寿数的关羽又降临下来。他乘此机遇,叩问当年判断没有应验的原因。关公给他的判语说:”你不去死,我有什么办法?”某公仰首沉思,恍然大悟,急命备车告退。原来,神仙所判的某公死期是甲申年三月十九日,这天正是明朝覆亡,甲申天变,崇祯皇帝自缢煤山,明朝百官从主赴难的日子,某公没赴难才存活下来。纪晓岚在其所著的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,记述了数十例扶乩事例。以为:”大抵幻术多手法捷巧,惟扶乩一事,则确有所凭附。然皆灵鬼之能文者耳。所称某神某仙,固属假托”,但他也不否认有扶乩者系”炼二话手法而为之”等。


石苓人谈兴大发,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。近代人对待扶乩的态度长期莫衷一是。扶箕与其他预测性的巫术相比,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开放性。几乎人人都可以设坛扶箕,请来各种各样的神仙。有点因缘的,还可以在家里设置常年的箕坛,一有问题,随时请示,方便快捷。而其他预测性巫术,像占星、风水,多半属于专业知识,一般人并不精通,临到需要请示时又来不及。所以明清以来,扶箕盛极一时。

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18ox.com。 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18ox.com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